“高校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10-1824年10月17日下午,“高校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支持协办。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育局以及来自全国130余所中小学校领导共同参与了本次会议。
鉴于目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的目标。
为此,如何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与均衡化,助力国家教育新基建。围绕这一主题,与会来宾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总经理白连永致开幕词。
他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辉历程,特别提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迄今已有87年历史,随着党中央一路从延安走到北京。
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不仅拥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独树一帜,同时在理工科领域也展现出强劲与突出的实力,这为培养兼具交叉学科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才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以 “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的政策、技术与思考”为题,分别从“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高等学校的数字化进展”、“高等学校数字化变革方向”、“基础教育数字化体系变革思考”等四个层面对教育界数字化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从时代背景到现状分析、从变革方向和发展路径都给予了系统详尽的阐述。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的演讲主题为“质变与跃升——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理论与实践创新”。在发言中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核心理念,分别以“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智慧方案”、“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理论创新”、“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目标价值”、“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建设策略”为论述方向,就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方向、理念、方法、路径予以全景式展陈。
他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争之争”的根本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正是谋划和赢得这种优势的战略性行动。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就“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课题在演讲中强调指出,要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解决教学的痛点和难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同时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和创新应用基本模式,形成面向全国教育现代化的示范、引领、辐射、共享的作用。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邢华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栋梁之才”为主题,从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学术特色及研究优势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面向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核心,把学生从被教育者变为自主学习者、探索者;把强化全面系统严格的训练体系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保障。培养具有政治远见、富于实际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高礼研究院执行院长卢斌聚焦AI时代教育的转变和机遇,提出两项重要倡议。
一是强调拔尖创新中学生的选拔与培养,主张通过科学评估与多元化选拔,发掘并定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扎实基础和社会责任感的英才中学生。二是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平台的愿景,达到共享优质资源,旨在打破教育阶段壁垒,打通不同学段、学科及地区之间的界限,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形成连贯的教育生态链,助力顶尖人才的涌现。
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教育学院副教授胡翔以“智慧教室的发展、问题与展望”发表演讲,从智慧教室的发展、现存问题及智慧教室的教学有效性和未来发展前景等主题层面,深入阐释未来教育如何借助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增强现实、泛在网络等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为技术赋能未来绘就未来图景。
最后,杨红老师以“人大数智化助力教育发展的实际应用”为题,从政策支持、平台定位、特色亮点和未来规划等领域全面梳理了人大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库平台相关发展及应用情况。
研讨会上,经过广泛交流与探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数字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国人民大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今后北京市乃至全国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动力。
未来,教育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将进一步明确高校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共同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贡献力量,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